>
 
 

◇ 慕尼黑华语电影节:绽放在德国的中国电影艺术之花

来源:yl23411永利 时间:2017-06-20 点击数:

6月17日,由慕尼黑孔子学院主办的慕尼黑第五届华语电影节顺利闭幕。这场为期一周的年度文化大餐最终收获了丰富的反馈,收集的数百张观众选票、国内外多家媒体对电影节进行的报道、文化体验活动摊位送出的上百张中国书画卡片,都说明了慕尼黑华语电影节在经过五年耕耘后,逐渐积累起来的口碑和影响力。

电影作为一种容纳文学、戏剧、摄影和音乐等多种艺术的表达方式,是一种直接的了解一个国家社会人文、思维方式等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手段。这也是慕尼黑孔院选择借助电影的形式来呈现中国文化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中国电影呈现遍地开花的景象。无论是在国际电影消费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国产电影的发展势头,都在向世人展示其蓬勃的生机。然而与国内火热的电影环境相异,海外观众接触华语电影的渠道和平台仍相对狭窄。处在文化交流平台位置的慕尼黑孔子学院,为了减少这种文化交融的缺失,也为了给海外观众提供更多了解中国的桥梁、促进两国电影人交流互动,集合海内外资源精心筹备了这顿内容丰富的电影盛宴。

此次电影节共放映影片16部,包括聚焦中国社会现状的话题之作《我不是潘金莲》、《百鸟朝凤》;关注环境问题的《美人鱼》;展现历史变迁的电影《1942》、《罗曼蒂克消亡史》等热片佳作。许多场次上座率都在70%-80%,其中由电影节志愿者团队进行翻译的《百鸟朝凤》、《大鱼海棠》、《路边野餐》、等三部电影更是收获了好评不断。总体上今年电影节观影人数约1800人次,较去年也有不少增长。除了电影放映外,慕尼黑孔院在慕尼黑文化宫设置的文化体验也吸引了很多观众和路人的参与。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让他们不仅是欣赏中国书画,很多也自己亲手学着在场孔院老师的样子写起了中国字,或者在另一边的中文体验课学着说人生中第一句“你好”。

作为一个完整的电影节,除了横向上拓展表现的内容,在纵向的深度上,慕尼黑华语电影节也在努力做着自己的尝试。此次电影节放映期间,慕尼黑孔院共邀请了学者Dr. Rolf Giesen(罗尔夫·吉森博士)、动画制作人Tony Loeser(汤尼·罗泽)、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周夏、谭燕荣和纪录片制作人Michel Noll(米歇尔·诺尔)及导演赵晋等海内外9位电影工作者进行交流对谈。这些对谈,有的向观众展示了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有的关注中国电影崛起对两国电影人的影响、也有的从专业制作角度对比中德纪录片创作,给当地观众带去了许多颇具启发性的瞬间。

从合作执行,到独立摸索,慕尼黑孔子学院创办的华语电影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五次,作为文化交流平台与观众也进行了无数次对话。来年,慕尼黑孔院将继续朝着打造本土中国文化窗口的目标努力迈进。


邮箱:zhongwen@bfsu.edu.cn  电话:010-88817812/88816438 传真:010-88818140    邮政编码:100089 Support by ITC

版权所有:yl23411永利(集团)有限公司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