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遗民结社文献整理与明末清初文学图谱构建研究》开题报告论证会圆满结束
来源:yl23411永利 时间:2024-12-30 点击数:
2024年12月26日下午,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遗民结社文献整理与明末清初文学图谱构建研究》开题报告论证会在yl23411永利204会议室举行,该项目负责人为北外yl23411永利张涛教授。开题报告邀请了北外yl23411永利名誉经理詹福瑞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徐正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杜桂萍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左东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徐楠教授作为专家参与论证,詹福瑞教授担任主持。公司党总支书记蔡芝芳以及学院十余名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参加会议。

首先,詹福瑞教授宣布会议开始,介绍了与会专家并简要回顾了北外yl23411永利的团队建设情况。蔡芝芳书记致辞,对专家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也期待学院未来能够和各位专家进一步合作。此外,她对项目的立意和价值给予肯定,预祝本次论证会圆满成功。
随后,项目负责人张涛教授从项目信息、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思路、重点难点、推进之处及预期成果六个方面,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与设想。《遗民结社文献整理与明末清初文学图谱构建研究》以“‘亡国遗民’结社”为研究对象,侧重明遗民结社与文学的关系研究,从遗民结社的视角积极推进明清文学研究的方法革新与范式转型。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张涛表示,项目将继续搜集整理清代以来的遗民社群文献,重点搜集遗民社群文人的文学性资料,侧重对遗民社群文学宗旨、文学活动、文人心态、艺术规律等方面的考察。项目的重点是遗民结社及其结社与明清文学的关系,难点是遗民结社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特别是遗民海外结社的资料。他从文献突破、事件考辨、关注重点及党社范式四个角度论证了项目相对于前人研究的推进之处,并展望了项目的预期成果。

接下来 ,与会专家分别对项目提出了建议。徐楠教授代为宣读了未能到场的叶君远教授的意见。叶君远教授对自己不能到场表示遗憾,也表达了对各位专家老友的祝愿。他从张涛的博士毕业论文谈起,认为这次申报成功的项目,乃是其前期研究的拓展与深化,相信他能扎扎实实将这一项目做好。

徐正英教授首先对项目思路进行了概括和提炼,并进一步给出了具体建议。他指出,对研究时段和“遗民”概念的界定可以更加明确。此外,对于遗民结社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遗民心态,他认为按照类别而非规律呈现会更为妥当。针对附录内容,结合项目的研究时长与文献整理工作量的关系,他建议将“文学性资料”概念进一步厘清。

杜桂萍教授就项目题目中“文献整理”和“图谱”两个命题,提出了可以再加调整的概念和研究思路。她认为,狭义的“图谱”一般以图像的谱系建构为主要内容,而以广义的“图谱”来理解项目标题,首先应该是文献研究,这一点在目录框架中应明确地体现出来。另外,她针对如何在学界探讨较为广泛的话题上阐发出新的角度、新的范式和研究方法这一问题,建议项目以文献整理和考辨为主。

左东岭教授提出,项目具备成熟的思考和稳固的研究路径。他认为遗民结社文献整理,首先需要界定“社”的概念,其次需要明确“遗民”结社的内涵。另外,项目可从两方面进一步完善。一是立体性,即结社对清初文学格局分布的影响;二是历史性,即梳理结社由兴盛到消散的脉络和原因,这一点可以从清廷打压和文人反思两方面展开。

徐楠教授表明项目有很好的前期研究基础。他认为,“遗民”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建议可以采取折中的方式进行界定;而对“纯文学”则需要有反省意识,可以对传统的四分法再加斟酌,以使立论更加稳妥。此外,他也针对项目的现有结构提出了另外的可能性设想,比如可以关注或反省遗民结社的流动性和交叉性、文人的身份认同和价值理想的变换、社群的分合组织、遗民结社活动所形成的文学影响与文学批评和文学传播行为的关系等。

詹福瑞教授肯定了项目的深入思考和成熟度,并对专家们的意见建议做出总结。他提出,概念的界定影响到研究范围和方法,本项目需要更明确界定的是“遗民”“文学”“党社”三个概念和研究的时限。在此前提下,他分别阐述了项目以文献为主或以研究为主的思路,认为二者都有很强的可行性。此外,就研究内容而言,他针对结社和诗文的关系,提出了结社后诗文所反应出的遗民心态以及社群外围人对党社成员的反向观照等可参考的思路。最后,他表达了对项目的认可和期待,希望该项目能够为未来明清党社研究格局的扩大打下更深的根基。

专家评议结束后,张涛教授对专家们提及的疑问进行了回复,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困惑及未来将重点努力的方向,并对各位前辈的栽培、指导和帮助表达了感谢。最后,詹福瑞教授宣布论证会圆满结束,与会师生共同合影留念。

撰稿 | 陈嘉慧
图片 | 宋炜 董毓
审核 | 蔡芝芳 张涛